丝路新动脉:乌鲁木齐绕城高速(西线)的辉煌篇章
  • 信息来源: 西北区域总部
  • 作者: 赵志,周璐,高明
  • 发布时间: 2025- 01- 08
  • 字号:[]

华夏大地,版图辽阔,广袤无垠,在祖国的西北之巅,有着一片神奇的沃土——新疆,而新疆最璀璨的明珠,正是有着“亚心之都”美誉的乌鲁木齐。

这座集西北边陲重镇、新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中亚知名城市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都市,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布局与推进,成为了电建路桥公司在新疆市场营销版图中的核心焦点与战略高地。

砥砺前行,开启奋进新征程

2020年末,电建路桥公司成功中标乌鲁木齐绕城高速(西线)工程PPP项目。该项目主线全长93.616公里,采用双向8车道设计,总投资规模高达161.41亿元,电建路桥公司承担了其中80.75亿元的合同额。

为压实项目建设管理,项目公司核心管理人员采用交叉任职双审批制,重大事项项目公司与双方总承包部共同协商解决方案,有效实现项目管理全流程的顺畅与可控。

在因地制宜调整项目规划的同时,项目提前布局后期运营工作。2022年9月份,项目就开启了运营筹备工作,并正式成立运营筹备部。通过自学、对标学习乌鲁木齐绕城高速东线、中电建中开高速、中电建佛清从高速、葛洲坝延黄高速运营情况,并结合西绕城高速实际情况,制定运营方案,为后续建成运营打下坚实基础。

踔厉奋发,精品工程匠心铸

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乌鲁木齐绕城高速(西线)项目建设3年多来,项目将建设“品质之路”作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始终贯穿在施工现场生产,将质量问题摆在首位,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施工前期准备过程中,西绕总承包部精细调研施工现场环境和征拆情况,以一流技术、一流装备、一流工艺、一流团队,认真分析和预判施工过程中的困难及不稳定因素,不断探索技术创新,合理化调整工期,选择现场的最优方案。

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西绕总承包部建立了“事前计划、过程控制、事后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并构建“智慧工地”管理体系,比如西山隧道设置“视频监控系统”和“定位系统”,及时掌握各个施工点位的实时情况;头屯河互通连接线特大桥设置“无人机巡检系统”,实时监测每一个桥墩的施工状况;兰新铁路转体桥通过称重试验和BIM技术模拟演练,计算和测试分析各项数据等。

攻坚克难,真抓实干解难题

西绕项目主线总长93.616公里,西绕总承包部承建其中的29.6公里,包含特大桥3座、大中桥47座、长隧道2座、互通式立交3处、枢纽立交1处……整个工程中,最“难”的施工都在其中。

电建路桥人从来不怕“难”。西绕项目以“满眼生机转化钧”的信心,攻坚克难,闯过西绕项目的一个个关卡,也为同类项目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贯通坚岩、跨越峰峦,览古今,独树一帜——西山隧道

单洞四车道,最大开挖宽度约23米,断面面积约264平方米,它就是国内在建断面最大、长度最长的单洞四车道高速公路山岭隧道——西山隧道。该隧道地质情况复杂,富水地质段和围岩破碎段等不良地质区域较多,收敛变形大、裂隙水丰富等复杂情况加大了施工困难,严重制约着隧道的施工进度。

项目建设团队在隧道施工中通过地质超前预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预报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体的位置、产状及其围岩结构的完整性与含水的可能性,为正确选择开挖断面、支护设计参数和优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据,并为预防隧道涌水、突泥等可能形成的灾害性事故及时提供信息,提前做好施工准备,保证施工安全。

根据西山隧道地勘资料和施工实际情况,经技术人员们的多次研究,决定采用“双侧壁导坑工艺、双层钢拱架、短进尺、帷幕灌浆、反坡排水”等一系列施工技术,大大解决了现场技术难题。

2023年8月30日下午18时,西山隧道(国内在建断面最大、长度最长的单洞四车道高速公路山岭隧道)顺利开挖贯通,比计划工期提前了2个月。

顶天立地,气势恢弘,抬望眼,谁与争锋——头屯河互通连接线特大桥

一眼望不到头的百米高墩,以巍峨蜿蜒之姿横跨在三工滩。全长2267米的头屯河互通连接线特大桥,主桥桥墩和桥面高达123米,主桥单跨跨径超过150米。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座集大跨径、高墩柱、变截面、双箱式挂篮等特点的特大桥桩基深度竟然达到了95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了将这根“钉子”扎根地下95米,西绕总承包部充分考虑地质环境,进行多次试桩,科学确定旋挖钻空法打桩,定制钻头和钻杆,并采取气举反循环代替泥浆置换,成孔作业工时节约30%。发明打梢盘装置,用插销固定钢筋笼,成功避免钢筋笼被混凝土冲击上浮,解决了变截面桩的钢筋笼制安问题。

一次次技术创新和突破,不断克服诸多难点,钢筋作业提前52天完成,245根桩基全部一次性浇筑成功。

2024年8月4日凌晨,随着头屯河互通连接线特大桥主桥悬臂箱梁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完成,主桥悬臂箱梁的173个节段逐一高质量浇筑完成,顺利实现全部合龙。

不断探索,科技创新赋动能

一流的工程,必然是以一流的科技创新来辅佐。

兰新铁路特大桥转体桥,长130米、宽44米、重2.6万吨,不仅仅是新疆境内单体最大、最宽、最重的高速公路转体桥,而是在整个西北地区也尚属首例。

2024年3月26日,兰新铁路特大桥主桥成功转体,用灵活的舞步,在戈壁滩上跳出一曲“空中芭蕾”。

怎么让这么重的桥在空中华丽转身,成为施工的关键所在。

西绕总承包部采用了平转法桥梁转体施工技术,运用BIM技术进行了20多遍的模拟演练,在反复实践中寻找到最佳答案。为确保转体桥精准就位,桥梁上布置了多个监测点,结合智能监测、智能控制、智能评估技术对传统转体施工技术进行了升级。通过实时监测球铰、撑脚应力变化,在必要时间段及时调整,顺利实现桥梁转体施工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大道如虹,长路如歌,穿越崇山峻岭,横跨江河湖海,填平深沟巨壑,一路走来,硕果累累——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50项、发表省部级论文32篇、施工工法3项、软件著作权2项、地方标准1项、绿色施工竞赛活动二等成果1项、BIM技术应用成果3项、质量管理小组QC成果49项和质量信得过班组2项……

党建领航,同舟共济聚合力

项目建设到哪里,党旗就高高飘扬在哪里。在项目进场之初,西绕总承包部就成立了党支部,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建设高质量工程。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西绕总承包部党支部加强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同抓共促,将党旗插在工地上,身份亮在岗位上。项目班子成员带队对施工现场进行白天、夜间不定期巡查,督促施工组织,现场协调、解决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凝聚建设“向心力”,助推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随后成立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激发广大党员、青年干部立足岗位、争当先进,做到项目建设关键岗位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突击攻关有党员,推动项目又好又快建设。在开展的青春建功活动中,青年突击队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扎根一线、联系一线、服务一线,敢于担当、勇于任事,助推本项目顺利通车,实现了党建作用“1 + 1 > 2”的效应。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建好一个项目,树立一座丰碑,打造一支铁军,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西绕项目建设过程的写实。在西绕项目建设过程中,西绕总承包部描绘出了壮阔的一笔,也积累了宝贵的在疆施工经验。但这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在加速打造“六商路桥”企业愿景的道路中,电建路桥人将继续全面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积极担当作为,不断改革创新,持续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路桥力量。